“本网站”指由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发布的网站(www.shangyafund.com)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数据等。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仔细阅读本重要提示,并将页面滚动至本页结尾根据您的具体情况选择继续浏览还是放弃。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应符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确认”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确认任何有关条款,请按“放弃”键。
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本网站所载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的分析,并不构成广告或销售要约,以及任何投资建议或实际的投资结果。我们也不保证当中的观点和判断不会发生任何调整或变更。投资者应仔细审阅相关金融产品的合同文件等以了解其风险因素,或寻求专业的投资顾问的建议。
尚雅投资提请投资者注意,证券投资有风险。且信托产品净值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并可能在短时间內大幅下跌,并造成投资者损失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您应确保有关投资產品适合您的需要。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信托公司或投资顾问。
投资产品的价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变动,而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其未来的表现,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否则由投资者自行承担所有风险。
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于刊载日期属恰当充分,您在阅读时资料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已发生变化。本网站刊登的所有资料可予以更改或修订而毋须事前通知,尽管尚雅投资并不承诺定期更新本网站内容。本网站所涉及的资料来源及观点皆被尚雅投资认为可靠,公司并不对第三者所提供之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公司或其股东及雇员概不对于本网站内第三者所提供之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石波最近心情不错。
他领导的尚雅投资旗下25只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超过了27%,其中业绩最好的尚雅13期收益更是达到40.57%,远超同期沪深指数。其实熟悉他投资风格的人对这个成绩不会太惊讶——石波擅长成长股投资,其创造阿尔法的能力绝对在市场中数一数二。从前两年的新能源到近两年的TMT,他对新兴产业的灵敏嗅觉让他成功把握住了市场中的很多大机会。
但另一方面,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来临时,由于仓位过重的原因,尚雅旗下的产品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2008年和2011年莫不如此。手里虽然拿到是好公司,但是风控怎么办?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石波时,发现他真的有了更深的思考和变化。这一次你能闻到,他对风控的重视从骨子里散发出来。
在投资生涯中经历了几次净值大幅波动之后,去年开始,石波在尚雅投资内部推行“全员风控”——在研究部、金融工程部、交易部、销售部、客户部分别设立了风控岗位。每个部门的风控员一旦在自己的范畴内发现风险,都要第一时间提交风控报告。
在净值管理上,也设置了强制的风控线。一旦产品净值下跌超过一定幅度,就强制性减仓。而更重要的变化还在于,石波开始打造尚雅独特的企业文化,我称之为“戴利奥”实验。
看过我之前专栏的读者,对戴利奥(Ray Dalio)肯定不会陌生。作为全球最牛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他所掌管的桥水(Bridgewater)公司,其业界地位正在逼近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他闻名于业界的,除了多年来优良的投资业绩,更因为他独特的原则——《PRINCIPLES》。
去年年底,石波全面研究了戴利奥的思想体系——反复揣摩,获益良多。随后,他组织人马将《原则》翻译成了中文,在公司内部全员推广。据称,尚雅内部已经开过多次专题的企业文化会,让每位员工谈对戴利奥《原则》的心得和感受。
事实上,戴利奥本人是一个“极度现实主义者”,他在公司坚持全透明管理。比如,每次会议都录音存档。要求员工经常做出直言不讳的反馈,包括召开“刨根问底”会议,讨论员工没能完成任务的原因。如果员工不在场,经理们不许就对方的表现进行评估。
《原则》一书的前三条,都是在强调真相的重要性。而要达到真相,就必须对不同意见,乃至反对意见有足够的宽容、尊重——有时候,真知灼见正隐藏在我们视野的背面。对于这一点,石波显然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如今尚雅投资的重仓标的,石波会要求投研部门同时有正方和反方,两方进行激烈辩论。有时候,他也会自己扮演其中的一方。
“投研开会时,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外面的客人来拜访公司,会惊讶于发生了什么事情。”尚雅一位内部人士说。
石波认为,在投资过程中,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会受到自己的态度、立场、情绪,乃至过往经历的影响,很容易陷入主观性偏见。因此,多听不同意见,会更加客观,更加接近真实的世界。他甚至把公开听取反对意见视为一种“压力测试”,测试自身的投资逻辑是否真正成立,也测试当事人的心态。
不过,他也强调这是一个艰难的实验。要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相互批评,理性看待不同意见的环境是不容易的,“一开始就有同事反对,认为东方人讲面子,年轻人不宜太多公开批评”。他强调,这只是一个开始和努力的方向。
我对石波说,灵魂人物的一举一动对企业文化形成至关重要。“如果员工可以就某一个业务问题对你当面反驳、争论,而你毫不介意,甚至鼓励。那这个实验就有戏。”现在看来,尚雅有戏。